返回直把屯溪作故乡  邓四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趣盎然的马头墙,鱼鳞似的小青瓦,雪白整洁的白粉墙,雕梁画栋精致秀美鳞次梓比的古商铺,光滑洁净的青青石板路,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一城的山水人文蕴涵其中,一街的古韵今风扑面而来。人间仙境,天下黄山;如果说天地有大美,那这样的大美之处,黄山一定首当其冲。如果说人生有梦,那古韵徽州新安胜境——屯溪老街便委实更是一个令人值得寻梦与圆梦的好地方了。今年金秋九月中旬,我专程慕名前往了心驰神往已久的人间仙境黄山市,同时也走进了被誉为新安胜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徜徉其间,仿佛穿越了千古的时光隧道,走进了一幅美仑美奂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流连其中,也仿佛走进了一个水墨粉彩山水画卷里的家,走进了一个神奇、邈远、美丽、古朴而典雅的梦,令人痴迷,令人沉醉,至今许多时日过去,依旧令人刻骨铭心,甚觉不虚此行。车从杭州西湖出发,一路风驰电掣,参观完一湖秀水的浙江淳安县千岛湖之后,旅游大巴又一路前行,一进入安徽地界,映入眼帘的便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黄山归来不看山,确实名不虚传。安徽的山,真可谓是风情万千,被具神韵。那山青翠葱茏,植被茂盛,山势舒缓而不失雄浑,苍翠而不失灵秀,高大挺拔如健壮的处子,娇羞含韵又似俊俏的村姑,处处充满着青春,又时时洋溢着活力,给人以无穷的信心与无尽的力量。奇聚黄山,徽撒激情,看来实非虚妄之词啊。车入黄山市地界,蜿蜒飘逸的高速公路在山间宛如游龙穿梭缠绕,沿途山间沟壑纵横,溪流潺潺,山泉丁冬,清越如古筝,激昂如琵琶,叩人心扉,动人心弦。山里绿树丛中常有星星点点的人家若隐若现地闪入眼帘,青黑如黛的马头墙,鱼鳞似的小青瓦,雪白雪白的粉墙,自然而然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仿佛一幅绝妙的天然水墨画卷一般,那山,那水,那星星点点的人家,那古朴典雅的民居,一切的一切,让人疑心自己是否是一不小心就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外桃源,一切的一切,给人的感觉又都是那么的自然,舒适,诗意,洒脱,以及与众不同的养眼。临近下午,车入黄山市区,远远地看见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座大桥横跨河上,河流与远处的青山,俨然一个温馨而舒适的摇篮,将一座精致秀美的城市轻轻地环抱其间,想必那便是传说中美丽的黄山市了。车从桥上飞驰而过“天地之美,美在黄山。人生有梦,梦圆徽州。”只见沿途两旁的电线杆上都醒目地悬挂着这样的城市形象主题口号广告牌,很经典,也很大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人蓦地感觉到这是一座有故事、有文化、有历史,同时更值得细细品位与流连的城市。其实,早在几十年前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早已从小学课本上的黄山迎客松的课本插图中,最早地知道了黄山市城市形象之美,黄山人勤劳勇敢、淳朴善良,更多的自然应是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了,黄山以及黄山人民留给我们的美好形象其实早已是深入血液和深入人心了。黄山迎客松,便是黄山人赠送给世界最好的名片与请柬。在一个名叫“新安胜境”的青石牌坊处下得车来,倏地便涌上来位年近花甲的大妈来,她们手中拿着一两件塑料口袋装着的雨衣,热情地向我们兜售,说黄山山上温度很低,山里很冷,即使不下雨,山雾湿润,也要预防感冒,最好买件雨衣。黄山山路险要,最好同时再买根拐杖,都不贵的,雨衣三元,拐杖也只需要二元,两样一起买,还可以优惠一元钱。看着鬓发花白朴实热情的大妈,我仿佛看到了年愈古稀辛劳了一生的母亲一般,居然没有想到,在远离四川蓬安老家数千里之遥的地方,居然也能相逢到母亲一样淳朴热情的黄山人,体会到母亲一样慈祥的叮咛与滚烫的关爱,走近屯溪老街,一股暖流,一份慈祥的母爱,油然而生。穿越写有“新安圣境”的青石牌坊,仿佛穿越了一个神奇的时光隧道。据导游介绍,屯溪老街坐落在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北依四季葱茏的华山,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江,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全长一千二百余米,宽五至八米,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元末明初,一位名叫程雄宗的徽商在老街兴造了47所店铺;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镇长四里”;清末,屯溪茶商崛起,茶号林立,街道从八家栈不断延伸,形成老街的规模。如今步入老街,宛如到了宋明朝代。街道狭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叠致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窗棂门楣有砖雕木街景刻,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莫测。

走进古街,刚好已是傍晚时分,只见街中商铺檐下红红的灯笼次第亮起,如梦如幻,给我们这些不远数千里之遥前来造访的异乡之人油然而生一种温暖的亲近之感。沐浴着猩红温暖的灯光,一街的古韵今风扑面而来,古街里各式各样的古商铺鳞次梓比,丝绸铺、古玩店、首饰店、银匠铺、贩卖各种砚台的铺子当街林立,店铺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