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风雨沧桑永兴场  邓四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永兴场其实是个很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因为时间的久远,故乡很多的人和事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般,既清晰竟又渐渐模糊不清起来。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想起那个名叫永兴场的地方来。我觉得我很有必要将蓬安的众多的乡镇的一些人和事的点点滴滴在心之所至兴之所至之时天马行空地用手中的拙笔都逐一慢慢地搜集并认真地记录下来,避免今后我们的后人再为司马相如究竟是成都人还是蓬安人一样地扯筋撩皮说不清道不明。徒增一些不必要地争议和烦恼,浪费生命和时间。这样的事,我得开始认真地做了。永兴场现在早已经不叫永兴场了,现在叫海田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改成海田乡这个名字的。原先很长时间都叫永兴场。永兴场的周围有三块很大的平坝,一块叫康家坝,一块叫五通坝,另一块就叫海田坝,三块大坝包围之中,一条小河蜿蜒流淌其间,小河两岸竹林茂盛,青翠碧绿,连绵起伏,三三两两的人家便依山傍水临河而居。当地盛产火纸,竹山观村和三清沟的人很多人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就用竹子生产火纸贴补家计聊以为生。康家坝和五通坝上住着的大多是康姓人家。乡场所在的地方其实是五通村。也不知什么原因,乡场最终却选择了海田作为乡名。听老人们讲,永兴场这个名字其实是很有历史和来历的。据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八大王张献忠带领农民军经过这里时顺便所起的名字。真实的历史究竟是否就如传说一样,因为时间的久远,自然也就无从查证。如果传说属实,那么永兴场得名的历史也就有将近三百四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小就记得在距永兴场附近二十多里地的地方有一座很有名气的山,位于高坪、岳池、蓬安三县交界之地,地势险要,人称金城山。附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是当年八大王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自称大西皇帝,后来兵败,一气之下将个好端端的成都烧了个一干二净,然后率军仓皇逃窜,逃至顺庆时,派手下人四处去寻觅有王气的风水宝地准备重新建都,建都之地说是必须要有一百个山头方可。派出去的手下人站在金城山顶数山头,数去数来,由于忘记了数站在脚下的金城山,因此只数出了九十九个山头,于是只好悻悻而去。后来八大王张献忠只好引军而去,被尾追而至的清军一箭射死在了西充凤凰山。因为蓬安境内也有一个名叫凤凰山的地方,这个山在蓬安境内的凤石乡,因此也有人力争张献忠其实是被清军射死在蓬安境内凤石乡的凤凰山上的。据说当地还有一个名叫盘丝洞的地方,传说这里还留有当年张献忠兵败撤退时的藏宝洞。多年来一直都有众多好事者前往盘丝洞探秘寻宝,以期寻找到当年张献忠留下的蛛丝马迹。前几年,我亲自去过盘丝洞实地踏勘,山路险要,峭壁林立,几不可行,由于下雨山石坍塌堵塞了洞口,又有人传闻洞中深不可测,有大蟒蛇出没,我们听后便令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了。不可否认,我是个非常怕死的人。万一宝藏没寻到,反而不幸把小命丢于深山老林之中,我觉得非常划不来,因为毕竟人生中还有很多很多同样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杀人魔王张献忠究竟与蓬安有何关系,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也许也只有当年的那些历史的亲历者才能说得清道得明了。而我们这些穿梭于历史时光隧道中的匆匆过客及其后来人,我们所作出一切的一切的推测也许都是俨如盲人摸象一般的瞎猜甚至扯淡而已。

在我的记忆中,永兴场还是走出过一些享誉全国的名人的。一个是江牧岳,原名叫蒋慕岳,1915年出生在海田乡,1936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担任过中国记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学家、著名记者,徐霞客研究会会长,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和蒋慕岳老先生的儿子蒋杭生先生曾经有过联系,据蒋杭生先生告诉我,老人家已于前几年在北京去世了,享年九十余岁,也算是积德积福的长寿老人了。蒋姓人家解放前在永兴场曾是大姓,蓬安县志里有一卷里曾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罗家的锣(罗)儿打不得,济渡的牛(刘)儿牵不得,永兴场的道理讲(蒋)不清。”这些顺口溜其实反映了解放前蓬安境内的各个地方的大家族的势力。永兴场的道理讲(蒋)不清这一句记载也充分印证了蒋姓解放前在永兴场的显赫和盛极一时。小时候,我常常听我父亲给我讲述海田蒋姓人家中另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此人名叫蒋日千,是国民党时期永兴场的乡长,也是当地的大地主,身材高大魁梧,用我父亲的话说,此人生得牛高马大,胆子也大。解放初期被人民政府镇压,在现在的海田初中的cao场下边的竹林边枪毙蒋日千的时候,被五花大绑的蒋日千竟然丝毫不惧,一个解放军士兵端起步枪一枪打去,由于一时紧张,子弹竟然打着了蒋日千的耳朵,打得蒋的一个耳朵鲜血淋漓。蒋日千竟然回过头来恶狠狠地瞪了一眼行刑士兵道:“打不打得来枪嘛,打不来枪就换个人来打!”据说,换了个连长上去,将子弹在鞋子上擦了几擦,然后一枪打出,当场就将蒋日千的脑壳打爆了,脑壳盖子被掀开半边,脑浆、血浆淌了一地。蒋的族人和亲戚朋友无人敢来收尸,还是其儿媳妇哭哭涕涕前来收的尸。这个女人跪在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