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青居古镇散记  邓四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里,山清水秀。她位于南充高坪区西南部,距南充市中心约12公里,玉带似的嘉陵江绕镇而过,在此形成一个359度的大曲流,俨然一个来自外星球巨大的问号凭天而降。这里,风景优美,山上苍松翠柏,常年烟云缭绕,素有“青居烟树”之称,旧为“南充八景”之一。这里,历史悠久。她曾是南宋蜀地著名的抗蒙军事要地。古城筑建于南宋淳祐年间,故人们称其为“淳祐城”或“抗蒙固堡”淳祐九年(1249年)余阶徙顺庆府治及南充县治于此,并将沔州(今陕西沔县)军队调集于此,与钓鱼、大良、运山等城成为犄角之势,成为“抗蒙八柱”中之坚城。这里,人杰地灵。她曾是明代礼部尚书陈以勤、陈以陛,和赣北红军创始之一林修杰等仁人志士的出生之地。这里,神秘传奇。她也曾是杀害了“西安事变”中的杨虎城将军一家的国民党大特务、中美合作所白公馆看守所所长杨进兴的潜伏和最终落网之地。这个地方的名字,叫青居。神奇的自然奇观与优美的风景往往令人心仪,博大精深与神奇厚重的人文则又往往令人神往。旅行的妙处其实大抵就在这里。去青居古镇寻幽访古,或者说是去轻松地走一走看一看,其实就是一件令人无限心驰神往的美妙的事情。2005年5月1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全家三口。大人每人25元的船票,小孩免费。在南充滨江路嘉陵江畔的一个古渡口,搭乘上一艘叫“嘉陵春”的大型游轮,一路前行。游轮在波光粼粼的嘉陵江上平稳地航行,清丽的江水在船后漾起雪白的浪波,煦暖的阳光仿佛揉碎的金子撒满游轮和江面,和煦的江风轻轻地吹拂面颊,仿佛母亲温暖和柔软的手一般,让人心里感到无比的亲切与惬意。游轮上也有高音喇叭偶尔响起,喇叭里也有酷似美女导游甜美的声音介绍沿江重要的景点。记忆最深刻的是嘉陵江上一个叫猪山的地方,首先那江畔被称为猪山的山名就让人感觉到格外的亲切,那山俨然一头憨态可掬幸福的小肥猪躺卧江畔,大大的猪头伸进江水之中仿佛正在酣畅淋漓地饮水,胖乎乎的身子躺卧江畔,长长的尾巴晃悠悠的挥向远方,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人不禁深深地佩服大自然造化之神奇。也不知船行了究竟多久,在高音喇叭的“船到了,大家下午2点半钟上船原路返回!”的通知声中,大家纷纷下了船,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片荒芜的沙滩,沙滩尽头是一座陡峭的山崖,紧挨山崖修筑有一段坡形的古老的石梯,琴键一般往上延伸,石梯的尽头依山而建着是一排排吊脚楼式古旧的青瓦屋面穿斗木结构粉墙的房屋,爬完石梯,穿过不宽的长长的幽暗的小巷,便是青居古镇的街道了。

走进古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高大的烟山仿佛一块巨大的屏障,树木葱茏,烟雾缭绕,给人仿佛置身仙境一样的神奇感受,味美可口闻名遐迩的“烟山冬菜”就产于此。仔细打量,整个古镇的房屋均是顺应山势依山而建,街道就是公路,公路就是街道,来往的车辆就在山间盘旋往复,给人一种“车在山间行,人在画中游”一般的神奇感受。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往昔的古镇部分街道的两岸几乎已全是砖砌而成的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了,满载着水泥、河沙或者鹅卵石的大卡车不断地呼啸而过并卷起满地的尘烟,问问当地居民,说是当地正在修建一座叫做青居电站的水力发电站。远远眺望而去,那电站仿佛已经快要修建而成,高大巍峨的拦江大坝已经巍然耸立在滔滔江水之中了。当地人还告诉我,奇特的“嘉陵江第一曲流”就在古镇的山脚之下经过,嘉陵江流至古镇,因受烟山之阻,在古镇上码头折向西,往南,再北上,经九曲回肠约17。5公里,又回到青居古镇下码头,嘉陵江在这里绕行了359度后又重新回到了这里,形成了天造地设的美丽嘉陵江第一曲流奇特自然景观。据说,旧时拉船纤夫,早上从下游下码头拉船出发,傍晚投宿上码头,却又依然住进了头天住宿的客栈,这就是青居古镇有名的“嘉陵江倒流30里”自然奇观。其实,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嘉陵第一曲流的中心古镇青居古镇是一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镇,这里自古就是一个繁荣的水码头和商业场镇。在古镇上至今还有上街、中街、下街等十几条古街巷,这些街巷大都依山傍水而建,至今依旧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徜徉在古镇之中,让人仿佛沐浴着古韵今风,梦回明清的历史往事之中一般。时至正午,因太阳太毒,在古镇逗留了大致半个多小时左右,镇上人告诉我,距离青居几里地的青林村是个不错的去处,村里遍植柑橘,空气清新,柑橘花开,风景甚美,那里也曾是杀害了“西安事变”中的杨虎城将军一家的国民党大特务、中美合作所白公馆看守所所长杨进兴的潜伏和最终落网之地,同时,那里现在还保存有大跃进时期吃集体伙食的集体食堂。搭上一辆中巴车赶往青林村,下车走进青林村,仿佛走进了一片柑橘树的海洋,整个村庄其实就是嘉陵江畔的一块河滩地开垦而出的,村里新修的一层或两层的小洋楼星星点点地掩映在青翠碧绿的柑橘树丛林之间,蜿蜒曲折的混凝土水泥路在林间穿行。时值五月的第一天,虽说柑橘树的花期已经早过,但是行走在林间,那往日的花香仿佛依然馥郁芬芳而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