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章 黄巢的败退  观书钤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温投降了唐朝,得到的恩宠的确是让人眼红,不过这也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现在黄巢的势力已经越来越小,败亡已经成了定局。所以他手下的一些大将也开始人心思动,想要求个好前程了。例如华州刺史李祥,这个人看朱温投降了,唐王朝给的待遇很不错,反正这绝对比跟着黄巢打游击强得多啊,所以李祥也准备投降,但是这个家伙保密工作做得不太好,最终还是没成事。话说黄巢知道了朱温投降之后,大骂朱温忘恩负义,还将朱温当年的丑事抖搂出来,叫他泼朱三,大骂偷锅贼。但是骂完了,出气了,他还是要面对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长安东北的门户已经没有了,河中和河东唐军随时可能威逼长安。此时他还不算昏庸,秘密派人监视在外的大将一经发现有叛变的迹象,立刻禀告。而刚刚我们说李祥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就是在这里,他想投降的事情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黄巢知道了,出了朱温那事之后,黄巢正想杀鸡儆猴,这就有一只鸡自己把头送上来了,那还客气什么,直接拉出去砍了。然后让他的弟弟黄邺做了华州刺史,继续驻守长安东面的门户,关键时刻还是亲兄弟靠得住。总的来说黄巢当时的势力还是比较强的,最起码一两个藩镇的兵力根本拿不下长安,所以远在四川的昭宗让当时负责全国招讨事宜的王铎传谕天下兵马收复长安。当时各地藩镇也不是傻子,一看黄巢马上就完蛋了,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现在谁都想来抢夺一把胜利果实,将来迎接昭宗回来也能赚取封赏和名誉,这些都是政治资本。但是就在天下兵马集结的时候,平卢留后王敬武却坚持不发兵,当时的平卢已经投降了黄巢。黄巢虽然已经逐渐势微,可是这个王敬武不知道是真的想要为黄巢尽忠还是想要拥兵自重,或者有其他打算,反正就是不出兵,后来王铎派谏议大夫张浚(这个人大家也留意一下,后面也发达了)去劝他,毕竟能够拉一个战友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张浚到了,王敬武因为已经接受了黄巢的官职,干脆面子工作也不做了,也不出来迎接,选择了无视。张浚到了城里直接劈头盖脸的说道:“你是天子的册封一方藩镇,是大唐的臣子,却怠慢皇帝的使者,你不效忠皇帝,那你怎么让你的部下效忠你!”听了这话,王敬武立马接受了诏令,其实我觉得王敬武一直等的就是张浚所说的:“公乃天子藩镇”,这一句话。这句话就相当于给王敬武定性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现在要是好好听话,接受天子的命令,那么你还是大唐的臣子,之前就算是你投降了黄巢,一盖既往不咎了。而像王敬武这些从大唐投降黄巢的大将们最怕的就是黄巢不行了之后,昭宗找他们秋后算账,现在有了张浚这句话,算是为他们投降黄巢这件事情定了性,而且张浚是天子使者,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天子的意志,所以王敬武的态度前后反差才会这么大。随后王敬武又开导他的将士效忠正统,跟着张浚向西进逼长安。而朱温投降了王重荣之后,这件事还没完,黄巢不希望自己的东北直接暴露在唐军的进攻之下,他需要一个地方作为缓冲,因为北面和东北方向的唐军势力比较强大,也是黄巢的一大对手。而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朱温的私恨,于是他决定派人攻打同州,河中等地。王重荣看的还是比较清楚的,之前有西面为他吸引火力,他围困同州,这才得胜,但是一旦黄巢将主力对准他的时候,他也不一是对手,而且现在虽然天下兵马聚集长安,但是想要彻底迅速的战胜黄巢可能还有点麻烦。而此时杨复光,就是曾经把朱温从邓州赶回来的那个家伙,此时也在王重荣这里一起防守长安东北方向。他在这个时候像王重荣推荐了一个人,说只要此人前来,黄巢不足为虑。这个人就是李克用,人称独眼龙,这个人是个沙陀族人,现在手下数万沙陀精锐,实力强劲。至于李克用的详细信息,以后还会专门说,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李克用和河东节度郑从谠之间有矛盾,想要让李克用勤王,必须先说通郑从谠不搞破坏使绊子。因为之前李克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就想去关中勤王,结果被郑从谠半路截了回去。不过在当前一致对付黄巢的伟大旗帜下,为了统一战线的胜利,只能委屈郑从谠暂时放下个人荣辱。而郑从谠这位同志政治觉悟还是很高的,当时的负责全国军事的诸道行营招讨使王铎发话了,他自然不能不给面子,于是让李克用带四万沙陀精兵经过河东,进入关中威逼长安,而因为李克用的出色表现,当然也是一种笼略人心的方式,册封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而就在此时华州李详旧部集体造反赶走了黄巢的弟弟黄邺,然后推举王遇作为首领,王遇和这些军队军官的意思那自然是投降大唐,效忠正统,所以他们占据了华州之后,便投降了王重荣,皇帝知道后,便封王遇为华州刺史。李克用到了河中之后,黄巢的确是有点担心,因为“鸦军”(因为李克用的部队身着黑衣,像乌鸦一样,所以称为鸦军)的实力他还是领教过的,所以先是用财物诱惑李克用,并且下诏赐给李克用官职,但是李克用接受了财物,却把财物分给了将士,然后将黄巢的诏书一把火烧了,然后渡过黄河,驻扎在同州,和朱温有了那么一丝交集。不知不觉,来到了中和三年,公元88年,刚开春,李克用就带着他的沙陀精锐开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